当前位置:免费文档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完整)

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完整)

发表时间:2023-07-14 16:10:04 来源:网友投稿

跷跷板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小精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供大家参考。

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1篇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小精灵儿童网站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3篇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4篇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5篇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
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

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掂一掂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
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掂一掂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8篇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9篇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
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11篇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

1、天平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12篇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跷跷板教学设计 第13篇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习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习)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推荐访问:跷跷板 教学设计 汇编 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汇编13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免费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