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文档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中国茶文化论文14篇(全文完整)

2023年中国茶文化论文14篇(全文完整)

发表时间:2023-08-08 21: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茶文化论文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摘要】茶的历史悠久。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茶文化论文14篇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摘 要】茶的历史悠久。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精神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2.

[2]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2

一、明清时期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都发挥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传教士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传入欧洲的同时,随着海道的畅通和中西方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玉器、屏风、扇子、家具、茶叶等大量带入欧洲,欧洲人被这种东方情调和东方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正如德国学者利奇温在他的《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写道“:开始由于中国的陶瓷、丝织品、漆器及其他许多贵重物的输入,引起了欧洲广大群众的注意、好奇心与赞赏,又经文字的鼓吹,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感情。商业和文学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不管他们的结合看起来多么多么离奇)终于造成一种心理状态,到十八世纪前半叶,使中国在欧洲风尚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在17、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开始热衷于中国趣味,历史学家们将这种热潮称为“中国式风格”。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咖啡和可可统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从前2700多年开始,中国人就开始饮茶。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推崇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几千年来,以茶为载体,产生了大量的茶诗、茶联、茶经、茶谱、茶艺等文化作品。而中国人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着这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使它融入到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而孕育产生的。在中国古代,茶叶可以作为皇家贡品,佛教把茶叶列为专用滋补品。权贵人家把茶作为身价的象征,作家诗人把以茶待客奉为最高礼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茶叶“人家不可一日无”之说。茶文化具有的安宁、高雅、深沉的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和民族风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嗅出茶文化的气息,品茶已成为人际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被中外普遍接受,从而使得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经久不衰。茶文化不仅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浓缩,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三、明清时期茶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茶叶传入西方,是从17世纪中国明朝末年开始的,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1610年,荷兰人将第一批茶叶从澳门运到了欧洲。整个明清时期,荷兰始终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荷兰是欧洲最主要的茶叶转运国,欧洲最古老的茶叶市场就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那里的茶叶拍卖闻名于欧洲。因此,中国茶文化首先影响的是荷兰的社会生活。茶叶传入荷兰伊始,由于供不应求,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皇室和贵族的人才有能力享用,是上流社会用于社交的奢侈饮料,当时的茶叶甚至与药品一同销售。当时的荷兰人认为,喝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茶文化很快风靡了整个上流社会。由于人们对炫耀身份、显示品味的追求,饮茶之风在荷兰的上层社会中发展到几近狂热的程度,许多贵妇都对饮茶情有独钟,她们组织了很多饮茶俱乐部,整日沉浸在饮茶的社交礼仪中,甚至对家事置之不理。

18世纪初,一部名为《茶迷贵夫人》的喜剧,就真实而生动地演绎出了当时的饮茶风尚,同时说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17、18世纪就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到了17世纪下半期,随着茶叶输入量的增加,茶叶的价格开始下降,中国的茶叶开始在荷兰的食品店里销售,饮茶之风开始在整个社会普及,中国茶文化开始比较全面地影响荷兰大众的生活,荷兰人开始形成喝早茶、午茶、晚茶的习惯,各种茶室、茶座也应运而生。达官显贵们则在自己的家中专门设立一间茶室,用来放松或待客,这一生活方式像极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他们也非常喜爱在茶室中享受清静饮茶的乐趣。同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荷兰人还非常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就座、敬茶、品茶,到寒暄、送别,都遵循严谨的礼节,这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精神文明的融合。在荷兰之后,英国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国家。早在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文化从荷兰传入了英国。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的陪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饮用这种加了糖的红茶,就这样她将葡萄牙的饮茶和茶会习俗带进了英国王室,整个17世纪下半叶茶叶都成为了英国宫廷新的生活方式。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茶叶贸易,便悍然发动了对荷战争。最终英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此,英国就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茶叶贸易权,并以中国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开始了茶叶贸易。

17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开始直接被通过海运送到英国。因此,到了18世纪,英国城市中茶馆林立,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爱上了饮茶,饮茶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茶会”的惯例也从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一直沿袭至今。作为一种社交方式,英国人通过参加茶会扩大交际、获取信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英国人是欧洲人中最早用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茶文化的。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1600年就写过一本名为《茶叶的种植、质量与品德》的书。在英语中茶最初就叫cha,到了19世纪下半期,在法国人的影响下,英国上流社会才按中国福建方言的发音将茶称做Tea。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究“以茶助文思”,这一文化理念也在英国文坛有所反应。据说18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赛缪尔约翰逊获得写作灵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饮一杯茶。同样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界的代表人物乔治戈登拜伦曾写过一首名为《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对当时饮茶之风盛行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茶一直是英国人的主要饮料之一,同时茶文化在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都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国明清时期开始,中国茶文化远播欧洲,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茶的传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和贸易,同时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用餐习惯。最重要的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丰富了欧洲各国的文化内涵。随着饮茶在欧洲盛行,中国茶文化逐渐融入欧洲的本民族文化之中,欧洲人形成了适应本土的饮茶习俗和自己独特的茶文化。饮茶还对拓宽欧洲人的社交生活和丰富他们的娱乐活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也是饮茶之风盛行的反映。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3

茶叶商品包装中的广告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实质就是包装装璜设计问题。以下是“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在商代以前,我国很多地区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仅消暑解渴、益于养生,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上升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并最终升华为“茶道”。

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的茶文化发展的局面,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是一大创举,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两宋时的斗茶之风随之消失,品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品饮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现得更加世俗,茶文化开始转向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到今天,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流传,更荣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的一种体现。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公认。

二、现代茶叶包装的概述

茶叶包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包装材料和结构,组合出了多种茶叶包装的形式。茶叶包装主要有罐型茶叶包装、盒型茶叶包装、袋型茶叶包装、塑料成型茶叶包装、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等。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金属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取用方便,又方便储存,里面的茶叶不会压碎,深受大众喜爱。

茶叶这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罐型包装

罐型茶叶包装主要是天地盖式包装结构,分为桶形结构和方形结构的天地盖式。罐型包装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挤压,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

2、盒型包装

盒型茶叶包装主要有纸盒装、衬袋盒装和竹木盒装。纸盒是用板纸经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装盒,装入纸盒内的是用塑料袋包装好的茶叶,这样可以解决纸盒包装茶叶受潮,香气不持久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

3、袋型包装

袋型茶叶包装主要有:复合薄膜袋和纸袋。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优越,遮光性更好。但是这些都有缺点,茶叶被保护的功能弱,茶叶容易被压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5、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

三、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21世纪的包装,从简单的保护、收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茶叶包装亦是如此。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理念之中渗透了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茶中的浓缩和传扬。茶文化中丰厚的内涵,给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我们设计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四、现代茶叶包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深厚。当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以多种手法来体现着茶文化,茶叶包装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着手,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茶文化。好的茶叶包装,需以包装为形式载体,将茶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销售份额,还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茶叶包装时应该从茶文化寻找创作的依据,如:茶具,茶的历史传说,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学、艺术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无不说明了茶叶包装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凭借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者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华,牢牢把握住时代运行的大动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表现手法,将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现于包装风格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满足国内市场上的地域化个性设计和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化个性设计的需求,促使中国茶文化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融会贯通。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4

摘要: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这种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行为参照至关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团结协作之道,更是处世的终极之道。个体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应归结为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小而言之,其实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种运用之妙。

关键词:茶文化;健康保健;思想道德教育

茶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最无私、最美好的恩赐。茶的品饮之道以宽为其体,茶的品味之道以和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仪,又包含了以茶养廉之义,同时,亦包含了以茶明伦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态自然的和谐

所谓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蕴超然之气,独得自然和谐之机。茶之一物,深刻蕴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谐有序的浑然一体。而茶荈则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态自然中的山川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谐产物,又是大自然和谐的表率。和谐既是中华民族弘传了数千载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释道三教都将学究天人之际的和谐,视作一种最高的智慧与境界,这是中国所特有的辩证思维精要,这种辩证思维精要,恰恰与茶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同时,二者之间皆存在着在道法自然方面的与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见,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人在草木间的悠然禅意,人即便是栖身于闹市之中,啜一盏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间的山水之韵。显然,这种人乐活于草木之间的物我玄会的和谐,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亦是人与自然一期一会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饱含着生态自然的自体和谐智慧,同时更饱含着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谐智慧。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种崇高境界,这种崇高境界以返朴归真,融于自然为根本诉求;以学究天人与自然达致的精神统一和和谐为基本标准[1]。在茶文化中,取材于自然、畅饮于自然、乐活于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渊源薪火相继达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礼仪的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根性灵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袭更是礼仪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思想道德礼仪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草木间联结起了茶与人,事实上,人与社会其实更有着诗意的牵系与禅意的联系,数片青叶所承载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谓饮茶知味。由此引申开来,即是一种人自我本体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茶之清能够成就为人之清与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则能够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和睦、团结、友爱、理解,最后,茶之礼则能够完善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的融洽与和谐。

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1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协作精神感召影响

茶文化中的和谐为本,既是以一心融于天地万物的负阳抱阴,又是我中华各民族一体和睦的相亲相爱,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相依相存。对于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而言,未来工作过程当中,必然要较其他专业更频繁地与社会打交道,在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之中,礼仪自然首当其冲。社会交往中的个人礼仪,是衡量个体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因此,以茶道的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作为健康保健专业同学的思想行为参照,能够使得同学们以茶道通晓人道,学会并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舍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扬,在茶道的表演实践过程当中,我们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紧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亲密无间的团队意识与精诚合作的协作意识更是增强同学们相互之间紧密团结的金钥匙。

2.2茶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响

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物质文明,而且更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数千年的传承历程中,早已形成了围绕着人、水、器、艺、境、茶六要素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置身于闲适自然之境,取自然纯静之水,以自然锻烧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韵,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秘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传递至茶,由茶传递至人,由人传递至整个社会的那种整体和谐、整体愉悦、整体温馨的无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不仅自己可以在沉浸于茶文化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够由同学们向周围以一盏清茶传递茶文化的馨香于世人。中国的茶文化之中,有着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专业同学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势在必行,茶文化中的乐活精神,更是能够赋予同学们以茶道领悟生命,以茶道缓释人生,以茶道增进沟通等其他学习过程中所无法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有着正能量引导的影响,同时,茶文化所潜移默化熏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进同学们的精神境界与审美修养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礼仪的运用则能够令健康保健专业的同学们收获一份茶文化中的冲淡宽仁的礼仪精神,以及纯洁雅致的性情本真。对于健康保健的同学们而言,不仅应关注身体的健康保健,而且更应关注心灵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许多关键时刻,在人生的许多成败瞬间,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灵,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见,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综合修养的运用,将为健康保健的同学们未来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从健康保健的视角而言,身心双健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状态。而茶文化透过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心灵的滋养则更加能够令同学们保持平和、喜乐、慈悲的心境,从而形成一种逆境中不屈服,顺境中不失足的坚忍、顽强、愉悦、昂扬的心志与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与意志修炼中的运用

教育不仅应着眼于知识技能,而且更应着眼于对知识技能起内驱作用的人文思想素养与心灵世界的本质提升。茶宜静而唯宁静方能够致远,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学时期既是大学生朋友们心志与意志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平衡的极为重要的与社会开始反复交互的调试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从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气风发的,但是从心理层面而言,则显然仍处在整个世界观建构的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新时期新常态下扰动因素较多,因此,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偏差都极有可能侵蚀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可见,在这一举足轻重的阶段中,运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所涵养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帮助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朋友们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显然对于完善大学生朋友们的整个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过程之中,同学们更宜学习,学习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学习茶的馥郁内蕴;更宜学习茶的轻标敦本[4]。

4结语

茶文化中深刻蕴蓄着个体思想道德涵养,与社会和谐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养与和谐大同显然最能够体现,亦最能够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数千载的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与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和谐为本的核心思想,以这一核心思想为基础,由个体思想道德的自觉觉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将使得茶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思想光华。同时,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亦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弘扬茶文化,并将茶文化不断地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显然是一种必要的双赢式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娟玲,李秋红。探究茶文化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xx(10):229-230.

[2]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xx(7):340-341.

[3]颜坤。茶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xx(4):219-220.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5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6

一、明清时期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都发挥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传教士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传入欧洲的同时,随着海道的畅通和中西方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大,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玉器、屏风、扇子、家具、茶叶等大量带入欧洲,欧洲人被这种东方情调和东方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正如德国学者利奇温在他的《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中写道“:开始由于中国的陶瓷、丝织品、漆器及其他许多贵重物的输入,引起了欧洲广大群众的注意、好奇心与赞赏,又经文字的鼓吹,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感情。商业和文学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不管他们的结合看起来多么多么离奇)终于造成一种心理状态,到十八世纪前半叶,使中国在欧洲风尚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在17、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开始热衷于中国趣味,历史学家们将这种热潮称为“中国式风格”。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咖啡和可可统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从前2700多年开始,中国人就开始饮茶。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推崇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几千年来,以茶为载体,产生了大量的茶诗、茶联、茶经、茶谱、茶艺等文化作品。而中国人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着这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使它融入到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而孕育产生的。在中国古代,茶叶可以作为皇家贡品,佛教把茶叶列为专用滋补品。权贵人家把茶作为身价的象征,作家诗人把以茶待客奉为最高礼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茶叶“人家不可一日无”之说。茶文化具有的安宁、高雅、深沉的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和民族风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嗅出茶文化的气息,品茶已成为人际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被中外普遍接受,从而使得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经久不衰。茶文化不仅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浓缩,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三、明清时期茶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茶叶传入西方,是从17世纪中国明朝末年开始的,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1610年,荷兰人将第一批茶叶从澳门运到了欧洲。整个明清时期,荷兰始终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荷兰是欧洲最主要的茶叶转运国,欧洲最古老的茶叶市场就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那里的茶叶拍卖闻名于欧洲。因此,中国茶文化首先影响的是荷兰的社会生活。茶叶传入荷兰伊始,由于供不应求,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皇室和贵族的人才有能力享用,是上流社会用于社交的奢侈饮料,当时的茶叶甚至与药品一同销售。当时的荷兰人认为,喝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茶文化很快风靡了整个上流社会。由于人们对炫耀身份、显示品味的追求,饮茶之风在荷兰的上层社会中发展到几近狂热的程度,许多贵妇都对饮茶情有独钟,她们组织了很多饮茶俱乐部,整日沉浸在饮茶的社交礼仪中,甚至对家事置之不理。

18世纪初,一部名为《茶迷贵夫人》的喜剧,就真实而生动地演绎出了当时的饮茶风尚,同时说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17、18世纪就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到了17世纪下半期,随着茶叶输入量的增加,茶叶的价格开始下降,中国的茶叶开始在荷兰的食品店里销售,饮茶之风开始在整个社会普及,中国茶文化开始比较全面地影响荷兰大众的生活,荷兰人开始形成喝早茶、午茶、晚茶的习惯,各种茶室、茶座也应运而生。达官显贵们则在自己的家中专门设立一间茶室,用来放松或待客,这一生活方式像极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他们也非常喜爱在茶室中享受清静饮茶的乐趣。同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荷兰人还非常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就座、敬茶、品茶,到寒暄、送别,都遵循严谨的礼节,这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精神文明的融合。在荷兰之后,英国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国家。早在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文化从荷兰传入了英国。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的陪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饮用这种加了糖的红茶,就这样她将葡萄牙的饮茶和茶会习俗带进了英国王室,整个17世纪下半叶茶叶都成为了英国宫廷新的生活方式。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茶叶贸易,便悍然发动了对荷战争。最终英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此,英国就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茶叶贸易权,并以中国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开始了茶叶贸易。

17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开始直接被通过海运送到英国。因此,到了18世纪,英国城市中茶馆林立,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爱上了饮茶,饮茶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茶会”的惯例也从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一直沿袭至今。作为一种社交方式,英国人通过参加茶会扩大交际、获取信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英国人是欧洲人中最早用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茶文化的。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1600年就写过一本名为《茶叶的种植、质量与品德》的书。在英语中茶最初就叫cha,到了19世纪下半期,在法国人的影响下,英国上流社会才按中国福建方言的发音将茶称做Tea。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究“以茶助文思”,这一文化理念也在英国文坛有所反应。据说18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赛缪尔约翰逊获得写作灵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饮一杯茶。同样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界的代表人物乔治戈登拜伦曾写过一首名为《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对当时饮茶之风盛行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茶一直是英国人的主要饮料之一,同时茶文化在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都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国明清时期开始,中国茶文化远播欧洲,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茶的传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和贸易,同时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用餐习惯。最重要的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丰富了欧洲各国的文化内涵。随着饮茶在欧洲盛行,中国茶文化逐渐融入欧洲的本民族文化之中,欧洲人形成了适应本土的饮茶习俗和自己独特的茶文化。饮茶还对拓宽欧洲人的社交生活和丰富他们的娱乐活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也是饮茶之风盛行的反映。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7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8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公选课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

2.2改变教学“手段”

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

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大力推广《中国茶文化》教学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

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

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4、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中国茶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开设本课程十分必要。我们希望《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9

摘要: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师生之间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够以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打造现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使命。

关键词: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并且20xx年的召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成果的积淀。由此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饮用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茶文化内涵丰富,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精行俭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内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社会对人文修养的渴望和重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我国许多学科密切结合,如:传统科技、经济、旅游、医学等,是我国社会人文知识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家等哲学思想。其次在茶叶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茶文化将雕塑、绘画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内涵,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及审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特别是茶俗、茶礼以及艺术的表现力,融合了歌曲、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另外,饮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满足,茶文化拥有人文道德内涵,将饮茶与处世哲学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将道德升华视作最终的追求,注重修身养性。

自古以来,我国的茶事活动就已经超脱了物质享受的生理局限[1]。现代社会的专家、学者对茶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科技手段的涌现,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日益突显,茶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础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并发扬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一以茶为媒介,通过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鉴赏到美、学会创造美,从而增强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内涵涉及中华礼仪及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来说,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极深的影响。21世纪,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传递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道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各派思想,能够使大学生获得道德上、心灵上的帮助,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及重构

通常,工商管理专业对口就业是高、中、底层的管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并且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决定着组织团队的人文氛围,这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但是这样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如:诸如家国天下、敬天爱人等。由此,为了教育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各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而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略显不足,课程之间的有一定的重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30%左右,内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素养出现严重的问题,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同时,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标准进行排课,而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学生知识面广,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过多过泛,专业个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新城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省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报刊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接触甚少,社交、购物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学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进行通识教育,有选择地开设关于茶文化课程,如:《中国茶文化》《茶道》等。并为了使学生具备今后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将所学的经典教义落实在学习生活上,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品行。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很难做到将茶文化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大多流于形式,课时较少,极少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不重视和德育结合,只当作知识来教学。由此,高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3.2增加有关茶叶传统经营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比重

德国史学家利希霍芬曾经说过,犹太人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课程中,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只是一带而过,不管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不符合国情。中国茶叶经营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华的思想,如:《茶经》就记载了很多精辟和实用的经营管理思想,但却没有像西方学术那样形成体系。并且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见于历代经典中。在课堂上,高校可以分门别类编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华,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3]。

3.3用茶文化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创造能力

蔡元培曾经说过“并非人人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养,才能由弱转为强,由薄转为厚。陶养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对象,被叫做美育。”利用茶文化进行美育能够让人超越个人狭隘的偏见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补充。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使管理进行创新。而逻辑思维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灵活性和创造性则更加能够提升管理的艺术性。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是由审美能力高低决定的。黑格尔指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就是说,审美是一个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精神舒畅。在商业经济中,美育的价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对学生创造里的培养上,由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和加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豪。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福建茶叶。20xx(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xx(10)。

[3]杨学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论坛(20xx)综述[J]经济管理。20xx(07)。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0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 www.huz .com hidao.com 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xx年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1

茶叶商品包装中的广告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实质就是包装装璜设计问题。以下是“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在商代以前,我国很多地区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仅消暑解渴、益于养生,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上升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并最终升华为“茶道”。

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的茶文化发展的局面,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是一大创举,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两宋时的斗茶之风随之消失,品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品饮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现得更加世俗,茶文化开始转向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到今天,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流传,更荣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的一种体现。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公认。

二、现代茶叶包装的概述

茶叶包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包装材料和结构,组合出了多种茶叶包装的形式。茶叶包装主要有罐型茶叶包装、盒型茶叶包装、袋型茶叶包装、塑料成型茶叶包装、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等。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金属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取用方便,又方便储存,里面的茶叶不会压碎,深受大众喜爱。

茶叶这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罐型包装

罐型茶叶包装主要是天地盖式包装结构,分为桶形结构和方形结构的天地盖式。罐型包装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挤压,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

2、盒型包装

盒型茶叶包装主要有纸盒装、衬袋盒装和竹木盒装。纸盒是用板纸经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装盒,装入纸盒内的是用塑料袋包装好的茶叶,这样可以解决纸盒包装茶叶受潮,香气不持久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

3、袋型包装

袋型茶叶包装主要有:复合薄膜袋和纸袋。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优越,遮光性更好。但是这些都有缺点,茶叶被保护的功能弱,茶叶容易被压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5、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

三、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21世纪的包装,从简单的保护、收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茶叶包装亦是如此。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理念之中渗透了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茶中的浓缩和传扬。茶文化中丰厚的内涵,给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我们设计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四、现代茶叶包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深厚。当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以多种手法来体现着茶文化,茶叶包装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着手,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茶文化。好的茶叶包装,需以包装为形式载体,将茶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销售份额,还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茶叶包装时应该从茶文化寻找创作的依据,如:茶具,茶的历史传说,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学、艺术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无不说明了茶叶包装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凭借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者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华,牢牢把握住时代运行的大动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表现手法,将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现于包装风格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满足国内市场上的地域化个性设计和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化个性设计的需求,促使中国茶文化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融会贯通。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摘 要】茶的历史悠久。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精神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2.

[2]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3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1.2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外围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外围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xx(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xx(17):112-125.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xx(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xx(15):79-83.

[5]陈香白。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J]。艺术百家,20xx(17):44-47.

中国茶文化论文篇14

(一)茶文化的概念与范畴

1、茶文化的定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数千年的种茶、饮茶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更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且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开始形成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政局大动荡、思想大碰撞时期,文人雅士无处施展抱负,清谈之风渐兴,茶有提神益思的功效,便成为文人清谈必不可少的媒介,自此,茶逐渐走入文化领域。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则是在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政治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茶文化受到佛教兴盛、科举制度、诗风大兴、贡茶制度、禁酒策略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公元 76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由此看来,中国已有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然而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在台湾,1982 年,娄子匡在为许明华、许明显的《中国茶艺》一书的代序—“茶的新闻”里,首次使用“茶文化”一词;在大陆,1984 年,庄晚芳先生在发表的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首倡“中国茶文化”。1此后,不少学者都对茶文化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释。

陈文华在《中国茶文化学》一书中指出:“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2刘勤晋在《茶文化学》一书中说明:“茶文化是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中国人,3000 年以来在发现、种植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贡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1姚国坤在《茶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所以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2程启坤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一文中说“一般认为,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解释,茶文化是有关饮茶的文化,即对各种茶的欣赏、泡茶技艺、饮茶的精神感受以及通过饮茶创作出的文学艺术作品等。”3综合上述学者们对茶文化定义的表述来看,虽然表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点—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包括与茶叶相关的所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内容。

2、茶文化的结构层次划分

茶文化包罗万象,内涵外延相当丰富,包括与茶叶有关的所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因此,了解茶文化的层次结构划分,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茶文化的概念。对于茶文化结构层次的划分,学界目前主要流传“四个层次说”和“三个层次说”。姚国坤、陈文华、丁以寿等持“四个层次说”,他们把广义的茶文化划分为物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精神)文化四个层次。陈文华还指出,心态文化层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而程启坤、杨江帆二人则主张茶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说”。他们认为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与茶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制度层面。除了对茶文化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层次划分外,还有部分学者持茶文化的“中介文化说”。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它以茶叶为物质载体,同时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1这里不再对茶文化进行明确的属性层次划分,而是把茶文化看作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中介文化形态。茶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广泛,实难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茶文化采用广义的茶文化内涵,并着重研究其物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的开发利用。

(二)文化产业概念的表述与界定

1、文化产业概念的起源与表述

从概念层面来说,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概念。“文化工业”这一名词在 1947 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两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二人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指称大众文化的产品和过程。2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各国都在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的前提下对文化产业作了不同的引申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英国政府把“文化产业”称作“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性。4美国把“文化产业”叫作“版权产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欧盟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内容产业”,指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及其服务的产业”。5在日本,“文化产业”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是因为日本的娱乐业及观光旅游业较为发达。

2、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的概念引入中国后,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定义,这里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做一些探讨:

江蓝生等在《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的传播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1这个观点详细描述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并且突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花建将文化产业概括为“以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

2这一观点,将文化产业生产的目的、核心表述的很明确。

李江帆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

3这一定义,是从产业概念的角度提出的,存在的缺陷是只重视了文化产业的生产环节,而忽视了流通、销售等重要环节。

邓安球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为市场进行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各种支撑、参与等活动的集合”。

4该定义明确了文化产业是为市场服务的本质,同时将文化创意纳入了产业构成环节。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行业范围都不尽相同,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演进的,其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实难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本文所理解的文化产业是指以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以及标准化方式,生产和传播既能创造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又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三)茶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1、国内学术界对茶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随着近年来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不断向产业渗透,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领域异军突起,各地不断涌现出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于是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理论描述也持续出现。

茶文化产业的概念,首次出现于 2004 年龚永新、蔡烈伟等的《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一文。文中对茶文化产业下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两个定义;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是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与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狭义的茶文化产业则是指与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

无论是狭义的茶文化产业,还是广义的茶文化产业,它都强调的是茶文化的体现性,把茶文化在产业中的作用,定位为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的工具。

詹罗九在《中国茶叶经济的转型》一书中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茶文化产业系统是艺术产业与休闲产业之集合,具有感染性和怡情性。茶文化是发展茶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动力”。这里的茶文化产业已渐有脱离原有茶产业范围之势,在信息、创意、科技等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于传统茶产业而存在的新型产业形态。

舒曼等在《竞争环境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所谓茶文化产业,是指从事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基本上有以下内容:茶叶经营、茶具经营、茶艺馆经营、茶艺师培训、茶文化产品广告传媒和各类茶文化活动(包括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艺术节等)”。

此时的茶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内部关联性及外围辐射性,茶文化处于这个辐射圈的核心位置,其他一些既体现茶文化特征又兼具其他文化属性的产品与服务行业是围绕这个核心的外围相关层,同时也辐射到那些具有茶文化内容的行业。

夏良玉在《论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一文中对茶文化产业做了如下界定:“茶文化产业是一个集合型概念,是指生产和提供具有茶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行业门类的总称,泛指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方式所进行的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或领域,并把茶文化产业基本分类如下:茶文化产品(茶文化艺术之都、茶文化生态园、名茶、茶具、茶画、茶书等)、茶包装设计、茶馆业、茶会所、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艺术节、茶器设计经营、茶业职业培训、名茶营销模式开发、茶文化动漫业、茶文化广告传媒、茶文化音像制品开发等和各类茶文化活动”。1夏良玉学者所指的茶文化产业内涵丰富,门类多样,不仅把以茶产业为基础的传统茶文化产业行业囊括在内,还将以创意、信息、科技为支撑的新型茶文化产业门类纳入其中。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不难看出,茶文化产业是茶文化与文化产业各行业门类的融合,本质是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基本立足点是茶文化,而茶文化自身内涵丰富,涉及历史、文学、民俗、科技、美学、养生等学科,所以茶文化产业必然是一个综合型概念,泛指那些和茶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直接有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较多地体现茶文化特性的行业。

2、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新分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我国茶文化产业处于起始阶段,与传统茶产业经济的联系十分紧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推动了茶叶消费的增长,最终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贯穿茶业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茶文化产业与茶产业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

2、传统茶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创意茶文化产业发展欠缺。在现有的人才、技术以及资源环境条件下,以茶馆业、茶文化节庆会展、茶文化培训等为代表的传统茶文化产业已有较好发展,但对创意和科技等要求较高的茶文化动漫游戏、茶文化影视传媒、茶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型茶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3、茶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目前,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探讨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指导理论,很多地方的茶文化产业实践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我国茶文化产业的概念特征决定了本文研究的特殊性,它不是一个由理论研究到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实践分析到规律总结再到指导实践的过程。

推荐访问:中国 茶文化 论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1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论文15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题目 中国茶文化论文1500 中国茶文化论文8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结尾 中国茶文化论文2000字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免费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