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文档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2023年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发表时间:2023-08-23 04: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消费探析》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消费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度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会在创造巨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篇1

《 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消费探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消费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度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会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使得学术界不得不把研究视线放在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上。20世纪中期随着福特主义的推行和后福特主义的粉墨登场,工业文明带来了西方社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曾为少数富有人群享有的消费特权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消费社会逐步形成。消费社会以工业文明创造的大量消费品为基础,以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为主要特征。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行为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社会资源的不必要耗损(简单来说就是浪费),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极大地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时学术界对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方式的批判不绝于耳,对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向往跃然纸上。埃里克•诺伊迈耶指出,弱可持续性(假定资源可以替代)不能彻底缓解环境压力,强可持续性(假定资源不可替代)则能从根本上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伤害。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弱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渐进的过程。埃里克•诺伊迈耶把消费模式的转型看作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内对生态文明的大量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现实。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涉及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部分,关于生态文明,学术界主要从历史演变和要素构成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认识。从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摧残自然环境的反思和文明重构。

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并行才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应有状态。在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探讨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问题。不管是生态意识的确立、生态制度的形成,还是生态行为的体现,都绕不开人们的消费问题。消费是社会产生的基本环节,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本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关注消费,关注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的确立。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指生态的恢复与建设、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当前世界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都与人们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有关,并直接反映在消费上。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的确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子系统,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和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和谐消费观与公平消费模式。

二、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消费

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任何情况。私挖乱采、过度开发等生产消费问题和攀比消费、奢侈品消费、浪费等生活消费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行为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报告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凸显生态问题的严峻性。生态问题与消费紧密相关。消费涉及生产、生活两大领域,是整个社会的联动。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西方消费主义汹汹攻势下,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中,中国消费者在一望无垠的商品海洋中弱化了自我选择的能力,日渐消磨其主体性。人在消费中主体性的缺失必将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消费中存在的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原材料、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废弃物等行为,无疑直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相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消费。这样的消费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生态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强调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即弱可持续性消费为主。

在弱可持续性消费取得显著成效的阶段,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及时大力度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弱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本可以为人造资本代替,利用人造资本部分地替代自然资本,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改变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根本上降低消费者的物质消耗量,以实现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现有消费模式向弱可持续性消费,最终向强可持续性消费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文化消费不但包含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囊括了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含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含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见端倪的21世纪,文化以其特有的强大的社会引导和整合功能,在当今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将释放出巨大能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这种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必将逐步发展壮大。通过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创新,让消费者走进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尤其是着力发展电影、动漫、游戏、演艺等文化产品,将“文化蛋糕”做大。

文化消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费ERG论,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此,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推动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中促进“文化立国”。引导文化消费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文化消费活动发展、成熟、规模的扩大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规模的大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导文化消费,促进个体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文化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引导文化消费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自信心、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文化消费使得消费不仅仅是因变量,而且也可以是一个自变量,一个导致某种社会结果的原因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消费影响个人日后的生活机遇和生活质量。文化消费的质和量会直接影响进行消费体验的受众群体,后续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与文化素养需求。因此,文化消费本身也必然要求构建不断提升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高雅文化内涵服务的内容与载体。

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人们的消费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不能以“必需品”为满足,而应该满足日益丰富的、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文化消费,特别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才能使他们变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样,人的价值观的构建、思想品质的塑造、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育等都有赖于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受到良好的熏陶,人的素质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变化。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三、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文化消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有三项核心任务:一是以普及生态学知识和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三是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这都涉及到人的观念的转变,人必须把人看作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关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生态文明的经济应该是生态经济,人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提倡绿色消费。为了激励绿色消费,政府可以采用规定主要消费品消费限额、鼓励文化消费等方式。以消费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观点是文化消费研究可以借鉴的观点。“生态消费力”指出:生态消费力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态需要而消费生态消费品(包括劳务)的能力。要弘扬生态文明,就必须发展生态消费力。消费力具体分为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和生态消费力,生态消费力的的发展,能促进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的发展。针对我国当前消费中出现的破坏生态的各种问题,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态消费力。

从消费主体来讲,要端正价值导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消费客体来讲,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从消费环境来讲,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尹世杰从狭义的消费概念提出“生态消费力”概念,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新概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合理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源头。

合理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源头。消费本来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但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消费更多地体现为商品的价值实现和生产者的利润获取。这种以生产为主导的消费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必须建立一种既注重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注重消费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健康、适度、科学、绿色的合理消费。这种合理消费必须通过生态消费观念的新文化培育进行引导。

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模仿、盗版现象猖獗,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受文化消费心理的支配(不成熟)、文化消费能力的制约(处于发育期)、文化消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健全),文化国际竞争的影响(文化实力弱),我国文化消费总量较低、文化消费不足、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审美需求调整(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当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文化消费,就意味着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被淘汰。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已渐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消费主流化趋势日渐端倪。从当前群众消费需求角度考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代替了模仿性排浪式消费,以“文创”引领的“中国创造”时代已经来临,引领文化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文化正在向娱乐文化转型,从文化欣赏向文化工业转型,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从阶层文化向泛大众文化转型,促进文化消费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各方积极推进下,我国文化产业逐渐成长为国家战略性、引导性产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产业融合态势日渐端倪、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渐趋催生新的发展要求,涌现出大量新的问题,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政府管理要聚焦发展需求做出调整进行创新以拓展更为有利的体制政策环境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的行政管理,积极倡导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篇2

《 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消费探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消费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度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会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使得学术界不得不把研究视线放在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上。20世纪中期随着福特主义的推行和后福特主义的粉墨登场,工业文明带来了西方社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曾为少数富有人群享有的消费特权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消费社会逐步形成。消费社会以工业文明创造的大量消费品为基础,以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为主要特征。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行为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社会资源的不必要耗损(简单来说就是浪费),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极大地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时学术界对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方式的批判不绝于耳,对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向往跃然纸上。埃里克•诺伊迈耶指出,弱可持续性(假定资源可以替代)不能彻底缓解环境压力,强可持续性(假定资源不可替代)则能从根本上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伤害。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弱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渐进的过程。埃里克•诺伊迈耶把消费模式的转型看作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国内对生态文明的大量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现实。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涉及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部分,关于生态文明,学术界主要从历史演变和要素构成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认识。从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摧残自然环境的反思和文明重构。

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并行才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应有状态。在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探讨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问题。不管是生态意识的确立、生态制度的形成,还是生态行为的体现,都绕不开人们的消费问题。消费是社会产生的基本环节,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本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关注消费,关注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的确立。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指生态的恢复与建设、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当前世界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都与人们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有关,并直接反映在消费上。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的确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子系统,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和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和谐消费观与公平消费模式。

二、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消费

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任何情况。私挖乱采、过度开发等生产消费问题和攀比消费、奢侈品消费、浪费等生活消费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行为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报告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凸显生态问题的严峻性。生态问题与消费紧密相关。消费涉及生产、生活两大领域,是整个社会的联动。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西方消费主义汹汹攻势下,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中,中国消费者在一望无垠的商品海洋中弱化了自我选择的能力,日渐消磨其主体性。人在消费中主体性的缺失必将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消费中存在的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原材料、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废弃物等行为,无疑直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相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消费。这样的消费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生态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强调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即弱可持续性消费为主。

在弱可持续性消费取得显著成效的阶段,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及时大力度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弱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本可以为人造资本代替,利用人造资本部分地替代自然资本,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改变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根本上降低消费者的物质消耗量,以实现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现有消费模式向弱可持续性消费,最终向强可持续性消费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文化消费不但包含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囊括了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含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含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见端倪的21世纪,文化以其特有的强大的社会引导和整合功能,在当今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将释放出巨大能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这种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必将逐步发展壮大。通过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创新,让消费者走进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尤其是着力发展电影、动漫、游戏、演艺等文化产品,将“文化蛋糕”做大。

文化消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费ERG论,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此,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推动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中促进“文化立国”。引导文化消费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文化消费活动发展、成熟、规模的扩大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规模的大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导文化消费,促进个体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文化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引导文化消费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自信心、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文化消费使得消费不仅仅是因变量,而且也可以是一个自变量,一个导致某种社会结果的原因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消费影响个人日后的生活机遇和生活质量。文化消费的质和量会直接影响进行消费体验的受众群体,后续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与文化素养需求。因此,文化消费本身也必然要求构建不断提升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高雅文化内涵服务的内容与载体。

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人们的消费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不能以“必需品”为满足,而应该满足日益丰富的、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文化消费,特别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才能使他们变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样,人的价值观的构建、思想品质的塑造、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育等都有赖于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受到良好的熏陶,人的素质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变化。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三、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文化消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有三项核心任务:一是以普及生态学知识和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三是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这都涉及到人的观念的转变,人必须把人看作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关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生态文明的经济应该是生态经济,人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提倡绿色消费。为了激励绿色消费,政府可以采用规定主要消费品消费限额、鼓励文化消费等方式。以消费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观点是文化消费研究可以借鉴的观点。“生态消费力”指出:生态消费力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态需要而消费生态消费品(包括劳务)的能力。要弘扬生态文明,就必须发展生态消费力。消费力具体分为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和生态消费力,生态消费力的的发展,能促进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的发展。针对我国当前消费中出现的破坏生态的各种问题,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态消费力。

从消费主体来讲,要端正价值导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消费客体来讲,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从消费环境来讲,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尹世杰从狭义的消费概念提出“生态消费力”概念,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新概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合理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源头。

合理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源头。消费本来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但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消费更多地体现为商品的价值实现和生产者的利润获取。这种以生产为主导的消费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必须建立一种既注重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注重消费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健康、适度、科学、绿色的合理消费。这种合理消费必须通过生态消费观念的新文化培育进行引导。

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模仿、盗版现象猖獗,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受文化消费心理的支配(不成熟)、文化消费能力的制约(处于发育期)、文化消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健全),文化国际竞争的影响(文化实力弱),我国文化消费总量较低、文化消费不足、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审美需求调整(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当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文化消费,就意味着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被淘汰。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已渐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消费主流化趋势日渐端倪。从当前群众消费需求角度考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代替了模仿性排浪式消费,以“文创”引领的“中国创造”时代已经来临,引领文化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文化正在向娱乐文化转型,从文化欣赏向文化工业转型,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从阶层文化向泛大众文化转型,促进文化消费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各方积极推进下,我国文化产业逐渐成长为国家战略性、引导性产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产业融合态势日渐端倪、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渐趋催生新的发展要求,涌现出大量新的问题,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政府管理要聚焦发展需求做出调整进行创新以拓展更为有利的体制政策环境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的行政管理,积极倡导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篇3

1、调查过程和方法

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为合肥市5所高校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关注垃圾的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关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是否与自己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与环保社团、宣传、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积极制止、举报投诉、不愿多管、无所谓)、大学生意)。

分别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及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设计了26项选择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2、调查结果分析

此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2.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简单的表现是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欠缺,如有些同学对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了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人数占34%,了解的占66%,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知识,30%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的正确率却不是很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关于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有所欠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比例没有超过28%,主动制止违背生态文明行为的只有被调查学生的24%,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占53%的人持“不愿多管”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还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有62%的被调查学生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以及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有关的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关系的比例达到85%,然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尔践踏草坪的比例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部分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现状较好的同时,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成绩大学生并不太满意,认为还有改善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本市的生态文明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上,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即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不高。综上所述,此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刻不容缓。

3、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生态文明作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2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对于心灵的启迪要远大于书本知识。实践比书本更真切,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能让我们获得在书本中所收获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活动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等等。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3.3加强生态文化修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方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意平时的生活小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学校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还依靠扎根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要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单纯地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4、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协作、提高,彼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的活动,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些意识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做一个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

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优秀篇4

1、调查过程和方法

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为合肥市5所高校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关注垃圾的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关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是否与自己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与环保社团、宣传、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积极制止、举报投诉、不愿多管、无所谓)、大学生意)。

分别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及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设计了26项选择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2、调查结果分析

此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2.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简单的表现是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欠缺,如有些同学对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了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人数占34%,了解的占66%,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知识,30%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的正确率却不是很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关于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有所欠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比例没有超过28%,主动制止违背生态文明行为的只有被调查学生的24%,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占53%的人持“不愿多管”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还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有62%的被调查学生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以及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有关的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关系的比例达到85%,然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尔践踏草坪的比例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部分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现状较好的同时,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成绩大学生并不太满意,认为还有改善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本市的生态文明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上,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即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不高。综上所述,此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刻不容缓。

3、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生态文明作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2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对于心灵的启迪要远大于书本知识。实践比书本更真切,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能让我们获得在书本中所收获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活动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等等。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3.3加强生态文化修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方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意平时的生活小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学校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还依靠扎根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要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单纯地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4、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协作、提高,彼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的活动,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些意识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做一个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

推荐访问:生态 优秀 大学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免费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6